​盗播乱象时有发生,带货“李鬼”如何根除?​

专家认为,平台、版权方、监管部门应形成合力,构建技术与法律双重防线

本报讯 (记者秦亦姝)“有粉丝私信我说在别的账号看到了我的直播,我这才发现自己被盗播了。”阿丘是一位女装店主,近日,她发现自己被“盗播”了。

盗播带货指的是未经授权盗用他人直播内容进行商品销售,扰乱市场秩序的不法行为。这类直播间通常使用模糊画质、镜像翻转等技术规避平台审核,主播不与观众互动,仅通过评论区自导自演“刷单”假象。记者采访发现,盗播带货领域“山寨”及假冒伪劣产品横行,不仅导致消费者面临虚假宣传、商品质量无保障等风险,同时也破坏了行业良性竞争生态。

“从盗播、传播到售假,形成一条灰色产业链,严重侵害商家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北京市隆安(重庆)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喻雪表示,盗播行为侵犯著作权、肖像权等民事权利,组织盗播产业链可能构成侵犯著作权罪、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等。

“平台一直严打利用盗播、录播进行直播带货的行为,我们会采取包括但不限于清除相关仿冒信息及盗播内容、暂停使用购物车、永久封禁账号等处置措施。”某平台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近年来,一些平台重拳打击盗播乱象,但带货的“李鬼”仍屡禁不绝。记者采访调查发现,这背后存在盗播者违法成本低和被侵权者维权成本高两大问题。

“处理好素材和音频,平台是查不出来的。”一家电商培训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盗播已形成产业链条,有机构提供专门的服务,他们会使用AI录播、镜像翻转、画中画、AI换脸等不同方式“去重”,规避平台监测。盗播者通常有多个账号,即便被查被封,换个号就能继续。

在维权环节,被盗播者诉讼维权的时间和精力成本较高,而法院的判赔金额往往有限,因此部分主播遇到盗播时会放弃维权。

面对盗播现象背后复杂的成因,专家认为,平台、版权方、有关部门等应积极作为,形成合力,构建技术与法律的双重防线。

不少业内人士建议,平台应升级技术措施、优化版权合作生态。通过采用AI实时监测与拦截、数字水印与区块链存证、流媒体加密等技术,提高平台监测盗播行为的敏锐度;同时,平台还可以和版权方共建“正版内容库”,开放API接口供版权方一键维权。

监管方面,喻雪表示,市场监管部门应强化与平台的协作,加大对直播平台的日常巡查力度,快速定位盗播行为;同时,也可建立更加高效的投诉举报机制,为版权方和消费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投诉渠道。

还有专家建议,可通过进一步细化相关行政处罚适用标准、建立盗播黑名单数据库、开展专项执法行动等举措,提高盗播者的违法成本,有效治理盗播乱象。

《工人日报》(2025年02月26日 04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