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贺词里的天下二四六天彩7777788888情怀
“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需要以宽广胸襟超越隔阂冲突,以博大情怀关照人类命运。”
面对变乱交织的世界,习近平主席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再一次让世界看到大党大国领袖穿云破雾的远见、合作共赢的格局、计利天下的情怀。
贺词里,是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坚定信念。
从“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到“我们始终如一珍视和平和发展,始终如一珍惜朋友和伙伴”,再到“世事变迁,和平发展始终是主旋律,合作共赢始终是硬道理”……“和平”,是习近平主席历年新年贺词中的高频词。
2024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
“新征程上,中国将继续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各国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习近平主席语重千钧。
同非洲领导人一致同意共筑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同塞尔维亚启动构建新时代中塞命运共同体,同巴西宣布“携手构建更公正世界和更可持续星球的中巴命运共同体”……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崇高目标,中国外交不断巩固、扩大“朋友圈”,为地区和世界和平增添更多稳定性、注入更多正能量。
“当今世界变乱交织,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积极推动全球治理变革,深化全球南方团结合作。”习近平主席郑重承诺。
2024年,从上海合作组织阿斯塔纳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喀山会晤等多边场合,到同全球南方国家领导人的双边沟通,中国汇聚全球南方联合自强的合力。
中国正式接任上海合作组织2024至2025年轮值主席国,并将于2025年主办峰会,将为推动人类进步凝聚更大“上合力量”、作出更多“全球南方贡献”。
贺词里,是实现合作共赢的真诚心愿。
“我们乘着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阔步前行,中国式现代化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习近平主席在新年贺词里道出中国式现代化孕育的无限机遇。
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着眼增进各国民生福祉,中国积极携手各国同行现代化之路——“中方欢迎各方继续搭乘中国发展快车,同中国经济共同发展,为实现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世界各国现代化共同努力。”
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10万列,秘鲁钱凯港成为新时代亚拉陆海新通道最新地标,中吉乌铁路项目由设想付诸实施,155个国家加入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大家庭,惠及世界的“幸福路”越走越宽广。
“中国与各国携手前进、合作共赢,将对世界产生积极影响,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共同发展、实现现代化作出重要贡献。”国际人士有感而发。
贺词里,是推动文明互鉴的包容胸怀。
“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传承中一路走来,‘中国’二字镌刻在‘何尊’底部,更铭刻在每个华夏儿女心中。”
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度,传承着伟大的文明。“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习近平主席看重文明的力量。
“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和发展的重要动力。”
同法国总统马克龙在图尔马莱山口凭窗远眺,共论和而不同的文明相处之道;提出把中阿关系建设成不同文明和谐共生的典范;提出携手推进多元包容的现代化,“文明互鉴伙伴行动”居于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十大伙伴行动首位;提出建设“人文金砖”,做文明和合共生的倡导者……中国始终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在包容“不同”中寻求“共同”、在尊重“差异”中谋求“大同”。
从第七十八届联大一致通过中方提出的决议、设立文明对话国际日,到“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文明共同进步。
岁序更替,盛景维新。“中国愿同各国一道,做友好合作的践行者、文明互鉴的推动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参与者,共同开创世界的美好未来。”
策 划:马小宁、裴广江
文 字:王 远、包 晗
编 辑:余秋雨
校 检:吴玥
责任编辑:余秋雨
(人民日报客户端)
会议指出,“这起事故令我们十分痛心、给我们当头棒喝,暴露出思想、工作、作风上的问题和短板,暴露出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不严不实、保障房片区和住宅小区消防安全管理不到位等漏洞,教训极其深刻。”
为推动全球供应链合作,中国推出了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这一重要平台。这是全球第一个以供应链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去年首届链博会吸引到515家参展商,覆盖全球55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美国占境外参展商总数的20%。一大批世界顶尖企业将链博会作为产品首发之地、创新之地、合作之地。与传统展会不同的是,链博会不单单是企业与客户之间洽谈合作的平台,同一产业链上的参展企业之间互动交流也非常踊跃,成为各方欢迎的一大亮点。第二届链博会将于2024年11月举办,与去年相比,已经有不少日本大企业表现出浓厚兴趣,欢迎更多日本企业积极参展。
中国经济的底气来自于多个方面。一是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既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二是有超大规模市场,中国人口达14亿,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未来十几年将达到8亿人,消费需求广阔且增长潜力巨大。三是有配套完整的产业体系,中国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2022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30%,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对中国经济保持强劲内生动力发挥重要作用。四是有大量高素质劳动力。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向“人才红利”提升,人才资源总量、研发人员总数均居全球首位,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每年1000多万大学生走入社会,这些都是中国发展的独特优势。五是绿色转型卓有成效,中国过去10年以年均3%的能源消耗增速支持了6.6%的经济增长,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绿色经济”已不是赔钱经济,而已成为新的增长源。六是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企业数增加至约40万家,独角兽企业数量居世界第二,2023年全年发明专利授权量92.1万件。综合上述因素,我们对中国经济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