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4月3日电 (诸葛瑞鑫)试想一下,快递是如何被快速送达用户手里的?属地仓库优先直送包裹,缺货时触发邻近节点补位,而大宗订单则由中心平台统筹调配……

这一高效协同网络机制,映射至AI领域,便可视为每个智能体如同“认知仓库”,既能独立处理任务,又能通过知识共享形成群体智慧,实现智能资源的弹性调配与按需涌现。这正是中国电信人工智能研究院(TeleAI)重点布局的智传网(AI Flow)的主要逻辑。

近日,中新网跟随国资委新闻中心组织的“走进新国企·科技创新主力军”调研活动,走进中国电信人工智能研究院(TeleAI),探访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战略规划。

中国电信人工智能研究院(TeleAI)由中国电信集团CTO、首席科学家李学龙牵头组建,于2024年7月正式揭牌,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国家人工智能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探索前沿理论研究,推动重点技术攻关,打造服务民生的创新应用。

当用户需求被触发时,系统如何自动调度最适配的智能体单元来响应?遇到复杂任务时,智能体之间如何启动“认知补货”?为突破传统AI模式,李学龙带领团队正加速构建智传网(AI Flow)这一智能生态。

智传网(AI Flow)集结了人工智能(智)、通信(传)、网络(网)三项关键技术,通过“端-边-云-网”高效协同,将智能注入家居、制造、农林、海洋等场景。它通过网络分层架构以智能体间的连接和智能体与人的交互为基础,实现智能传递与涌现。

目前,智传网(AI Flow)领域研究围绕两大核心点进行深入探索。据介绍,一是家族式同源模型协同,其同源特性可支持端边云无缝切换与知识共享,提升推理效率;二是基于连接和交互的智能涌现,建立新机制,通过多模型连接协作、知识共享与环境动态交互,实现超越单体模型的群体智能效应。

在人工智能驱动科学研究的浪潮中,一场从“上天”到“入海”的科研智能化远征正全面铺开。中国电信人工智能研究院(TeleAI)副院长陈银表示,现在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智传网(AI Flow)打通由“AI驱动的三大空间经济”,包括赛博空间、临地空间、广域空间。

当前AI交互多局限于虚拟场景的赛博空间,而覆盖地下百米至空中千米的临地空间等关键领域亟需AI赋能。智传网(AI Flow)正是作为打通这一空间的关键基础设施。

在航空领域,它驱动业务从单点智能向全域智能演进,实现“飞机自主协同航行”的范式转变;在矿山场景中,通过无人化智能系统替代高危作业,兼顾安全与生产效能;在制造业等实体经济中,依托同源模型构建设备协同网络,例如,利用机器狗巡检、协作机器人装配等模式,实现真正的“无间断智能工厂”。

值得一提的是,在智能光电领域,中国电信人工智能研究院(TeleAI)正进一步推进涉水光学技术创新,将人工智能与光电技术结合,为海洋光学工程等涉水应用场景提供有力支撑。

例如,通过连接深水相机、水下具身智能等水下智能光电设备,为海底通信系统的全生命周期安全提供智能决策支持,助力国家海洋战略资源开发的精准调度与风险防控。

该机构一位科研负责人表示,智传网(AI Flow)正成为国家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的新趋势。其以电信主干网为载体,保障智能高效交互,为低时延、高可靠服务提供支撑。智传网(AI Flow)与智能体、智能光电(包括具身智能)、AI治理,形成了“一治+三智”完整科研布局。

下一步,中国电信人工智能研究院(TeleAI)将持续推进以智传网(AI Flow)为核心的前沿创新,发挥央企主力军关键作用,为人工智能产业的快速发展注入新动能。(完)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