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中新健康丨专家清华大学网址:结核病预防,要织密“5张网”
中新网12月21日电(记者 张尼) “2018年至2022年,我国肺结核患者延迟就诊的中位数为29天。”近日在北京举行的一场研讨会上,疾控领域专家透露了这样一个数据。就诊不及时以及大量未被发现的无症状患者,成为加速结核病传播的风险因素……
“结核病以肺结核为主,肺结核是通过气溶胶传播,肺外结核也可以通过食物污染、飞沫或者血液造成其他脏器的传播,整体上看,结核病患者中约85%是肺结核,15%为肺外结核。”
在北京大学社会化媒体研究中心主办的“策略技术升级,终结结核病有望提速”媒体研讨会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控中心主任赵雁林介绍了结核病的传播途径和表现形式。
赵雁林说,在我国,平均每2分钟就会发现3名结核病患者,不到3小时就会发现1例耐药结核病患者。此外,我国每年新发结核病患者约74.1万例,每年新发耐药结核病2.9万例,位居全球结核病高负担国家第三位。
由于结核病50%-70%的传播是发生在诊断之前,因此尽早发现患者并给予及时诊断,就能大大降低结核病的传播。但是现实情况是,患者的就诊存在延迟。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控中心副主任张慧介绍,现有监测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2年,我国肺结核患者延迟就诊的中位数为29天,而从首次出现症状到就诊超过14天的患者延迟率约为60%。
“除了延迟就诊的患者,还有未被发现的无症状结核病患者也会造成结核病传播。”张慧说。
记者注意到,新发布的《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24—2030年)》从优化服务体系、强化主动筛查、规范治疗管理、加强预防措施、强化政策帮扶、强化社会动员等六个方面提出18条具体举措,从“防、治、管”全流程对防治工作提出要求。
在赵雁林看来,政策强调了强化主动筛查的防治措施,提出加大筛查力度,对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既往结核病患者、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开展结核病主动筛查,此外,要在筛查中推广应用新技术,在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对疑似肺结核患者首选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进行诊断,这些无疑都有助于预防关口前移,降低发病率。
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技术官员陈仲丹说,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系统性结核病筛查对应对病例延迟诊断、提高结核病检出率、减少结核病传播都具有重要作用。这其中,系统性筛查并不是广泛的人群筛查,而是强调在既定人群中强化筛查。此外,从国际实践来看,当系统性筛查与预防性治疗“双管齐下”,其对于结核病防控的效果是最佳的。
事实上,此前我国一些地区已经开展主动筛查实践,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面临问题。
“在高流行地区进行主动筛查仍存在筛查覆盖面不广,动员能力不强,落实追踪、随诊不易,基层筛查能力不足等挑战。”赵雁林也提出,强化主动筛查在实施过程中还面临一些困难,比如在偏远地区组织筛查难度高、人员培训和经费需要更多支持等问题。
面对现实困境,专家提出,包括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结核病筛查中都将大有可为。例如,可以通过AI更精确地划分筛查人群、辅助诊断等,此外,新工具、新方法和新方案的使用也将发挥重要作用。
张慧认为,在强化患者发现方面,要织密医疗机构就诊人群、体检人群、重点人群、重点场所和重点地区这“5张网”,根据其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主动筛查措施,“这‘5张网’就是我们下一步提高患者主动发现的抓手,哪一张都不能缺。”(完)
据中新经纬不完全统计,截至5月7日17时,已有25省份公布“五一”假期旅游数据,接待游客人次或旅游收入/花费普遍超去年及2019年同期,甚至创下历史新高。
2023年年底,财政部印发《关于加强数据资产管理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明确提出了数据的“资产属性”:经依法授权具有公共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将其依法履职或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持有或控制的预期能够产生管理服务潜力或带来经济利益流入的公共数据资源,应当作为公共数据资产纳入资产管理范畴。
以北京为例,今年“五一”假期期间,记者走访海淀某新盘项目。一名房产中介对记者表示:“这处新房单价较低,但得房率不占优势,在76%左右;旁边的次新房得房率约85%。按照新房8.2万元/平方米计算,相当于买100平方米的三居,要花近200万在公摊面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