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通辽4月9日电 题:奔跑在春光里的“牛经纪”

中新网记者 刘文华

4月初的一个清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奈曼旗东明镇台吉村的炊烟还未升起,45岁的“牛经纪”赵艳明已发动货车驶向开鲁县牲畜市场。这两天,他以每斤17元的价钱卖出80头西门塔尔牛。此刻,他的手机里仍不断弹出中介的收牛消息。

“今年行情回暖,得把存栏量冲到500头!”这位皮肤黢黑、身强体壮的汉子踩下油门,任车轮碾过村道上的晨霜,载着满车的牛奔向新的机遇。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致力于打造“全国肉牛产业第一重镇”,2024年全市牛存栏量高达395.5万头,年内牛出栏量达155.3万头,肉牛屠宰量达8.85万头。在牛市买卖过程中,众多“牛经纪”随之崛起,为牛产业发展贡献着自己力量,赵艳明便是其中之一。

“牛经纪”赵艳明在自家庭院前查看牛群。包哈斯塔娜 摄

2000年,20岁的赵艳明攥着全家的积蓄站在邻村牛栏前给自己加油鼓劲。彼时的他,还是一个养着15头驴的普通村民,全年的收入刚够糊口。

“3200元购入3头牛,这是我全部家底啊。”回忆起人生最关键的那次“豪赌”,他至今还能想起将厚厚一沓钞票递给卖牛人时的不舍。没想到两个月后,3头牛净赚5000元,这份惊喜点燃了这个年轻人的斗志。

赵艳明开始“追着”牛市跑。2001年初冬,他打听到通辽市余粮堡牛市有批优质牛源,他掏出全部积蓄,又向亲友凑钱,随后连夜雇车前往,买下了65头牛。

“白天铡草拌料,晚上躺在炕上睡不着,算起牛账……”3个月后,20万元纯利落入口袋,村里第一辆农用四轮车的轰鸣声惊艳了左邻右舍。当他家的新砖房拔地而起时,这个曾为温饱发愁的农民终于挺直了腰板。

2020年,赵艳明的生意迎来爆发期。他跑遍通辽市7个旗县,从开鲁的牲畜市场到库伦的牧场,每天驱车200多公里收牛、卖牛。

“最多一天收了90头牛,手机里50多个中介的电话从早响到晚。”为扩大销路,赵艳明注册了短视频账号“艳明牛场”,现场直播展示牛。凭借“7天内牛有毛病包退”的承诺,账号粉丝涨到5000多人。河北、山东的牛贩子通过直播看到牛后,有中意的就会直接来买牛,赵艳明的订单最远卖到山东临沂。到2021年底,线上线下联动让他的年营收突破500万元,他成了奈曼旗境内小有名气的“牛专家”。

这些年,赵艳明练就了一手看牛的本事。村里谁家要买牛、卖牛,都爱找他帮忙掌掌眼。“看牛要看牙口、摸骨架、观步态,一样都不能马虎。”他常这样跟乡亲们说。村民于峰要卖牛,赵艳明仔细查看后说:“这牛能卖一万二,要是再喂两个月,能多卖两千。”后来果然如他所料。

赵艳明驱赶着牛群活动。包哈斯塔娜 摄

线上粉丝也常找赵艳明咨询。有人发来牛的照片,他就根据体型、毛色给出建议:“这牛骨架不错,但膘情差些,现在卖可能不太划算。”河北一位养殖户通过视频让他看牛,他指点说:“你看这牛,走路后蹄有点拖,可能关节不太好。”凭着这份实在,他的短视频账号成了不少养殖户的“参考书”。

2022年,行业遇冷,牛价暴跌三成。3天亏损8万元的消息传来时,赵艳明蹲在牛棚抽了半宿烟。天亮后,他照常发动货车,“越是这时候,越不能撂挑子!”他跑遍周边乡镇,免费帮乡亲们估价、找买家。东明镇老张家的15头牛滞销,他倒贴油钱给拉到牛市。“咱都难,共同渡过这道坎吧。”

如今,赵艳明站在牛舍前神情泰然,目光坚定。“踏踏实实养好牛,总没错。”院外,满载新购牛犊的货车正碾过台吉村的土路,缓缓驶来。(完)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