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兴安盟4月18日电 题:乌兰毛都草原上的生态命题:草原休假 牧民生金

作者 张玮 时秀霞

4月的内蒙古草原微黄携新绿,在兴安盟科右前旗境内的乌兰毛都草原,接羔季的忙碌与休牧期的静谧交替上演。

草畜平衡是生态命题,也事关牧民生计。

图为休牧期的草原神秘且宁静。白吉仁台 摄

“以前这时候,早就让牛羊出去啃青了,现在守着棚圈当上‘月嫂’啦!”满族屯满族乡乌兰敖都嘎查(嘎查,蒙语,意为村)牧民白吉仁台搓了搓手上的草屑,高兴地说,“今年接了600多只羊羔,丰收了!”

3月至5月,牧区迎来接羔期,新生羔羊是牧民全年收入的希望。从2022年开始,每年4月至6月当地有46天的草原休牧期,草场因此得以休养生息,牧民却面临着“无牧可放”的窘境。

“最初休牧的时候,我是掰着指头算账。”白吉仁台从苫布下抓出一把饲料给记者看,“2000多斤玉米需要花费2000多元,加上青贮玉米和精饲料,接羔季得多花1万元。”谈及这笔花销,当初的白吉仁台有些焦虑。

“但细算起来,其实咱还是赚了。”白吉仁台的“小算盘”扒拉得很响:“休牧后的草场充分返青,草好也就意味着母壮仔肥,6月龄羔羊出售体重达到50斤以上,每斤价格高出0.8元,500多只羔羊纯收入20万元。”

“这还焦虑啥呀,羔子壮,成活率也高!”白吉仁台笑着说。

休牧带来的变化不止于此。2023年,白吉仁台在8万元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的扶持下,新建了500平方米砖瓦结构的圈舍,帮助牲畜安稳过冬。圈舍外,一套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实现了用电自由。无论是经济账还是环保账,都很划算。

尤其在5G信号进嘎查后,牧民们不仅能刷视频、看新闻、网络购物,还可以通过视频监控设备随时查看自家牲畜的活动及草场环境,“智慧牧区”彻底让大家足不出户享受到时代红利。

停斧还绿,休牧生金。圈舍外,草场长出的草芽已有寸许,牧草充分返青。最让白吉仁台得意的是,他家经营的1.5万亩草场每年都有国家下拨的4.3万元草原生态补奖资金。得到保护的草场“一川草色青袅袅”,草产量比休牧政策实施前提高20%以上。

最近,白吉仁台正着手发展“牧户游”,“自家做的奶食品、烤羊排、手把肉等舌尖美食必定会热卖!”

夕阳熔金,暮色中旋转的风机风叶给草原平添了几分灵动,牧家炊烟升起,白吉仁台瞅瞅出生2个多月的小羔羊,心里乐开了花,“休牧结束,它们就能到草原上玩耍了。”

图为休牧期,牧民学习制作传统马鞍增加收入。时秀霞 摄

科右前旗679.4万亩草畜平衡区的草场连续3年实施休牧,处在休牧期的牧民们,有的像白吉仁台一样选择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有的牧民选择少养精养牲畜同时转型牧草产业,还有牧民减羊增牛改变养殖比例……就这样,2000多牧户不仅实现自给自足,还为农牧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更直观的“效果图”。

如今,乌兰毛都草原盖度达75%以上,优良牧草比例达70%以上,植被覆盖率和生物量分别提升27%和34%,草原有害生物灾害控制率在3‰以下。(完)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