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光明论坛】从用电量增长看我国经新澳门彩最新开奖记录查询表下载济向好、向绿、向新而行
【光明论坛】
作者:赵恒春(河北省社会科学院人力资源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近日,国家能源局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达9852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8%,表明我国经济活力持续释放。需注意的是,此前国家统计局经初步核算显示,2024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34.9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0%。经对比可发现,2024年用电量增速明显超过了经济增速。用电量作为反映经济增长的“晴雨表”,为何两者之间出现明显温差?这一现象反映出经济运行的什么新特征和新趋势?
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第二产业全年用电量6.39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1%。其中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2024年用电量同比增长10.3%,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等四个行业用电量增速超过10%,尤其是交通、工业和建筑等领域贡献突出。如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爆发式增长,截至2024年底全国保有量达3140万辆,充电需求不断加大,成为电力消费的新增长点。工业领域“以电代煤、以电代油”项目持续落地,传统高耗能产业改造升级,为用电量增长注入新动力。第三产业用电量1.83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9%,也离不开数字经济的深入推进。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新兴行业发展迅猛,大数据中心、5G基站及人工智能模型训练等高耗电产业发展不断加快,导致用电量持续攀升。用电结构的新变化、电力消费的新场景,折射出我国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传统产业加速升级及居民生活品质的提升,是我国经济向好、向绿、向新的生动注脚。
经济的持续向好也为就业市场带来积极连锁反应。日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宣布,2024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1256万人,成功实现全年“1200万人以上”的城镇新增就业目标。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1%,低于5.5%左右的预期目标,这是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民生的直接体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以智能制造产业为例,其涵盖工业机器人研发、智能装备制造、工业互联网平台运营等多个领域,对机械工程师、电气工程师、软件工程师等的需求极为旺盛。不同专业背景的劳动者在这一领域都可施展才华,并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为巩固这一良好态势,可从以下层面持续发力:
宏观政策层面,深入推进“两新”政策(即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通过推动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计算机通信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上下游产业同步发展。进一步落实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企业等给予更多税收优惠,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确保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维持较低的资金获得成本,为企业融资和居民消费提供良好金融条件。
产业发展层面,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鼓励市场主体开展核心技术研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加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延长产业链条,推动制造业服务化、服务业制造化,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提高产业附加值。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引导产业向优势区域集聚,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协同发展水平。
加速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加大对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提高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减少碳排放,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推动经济向绿发展。加强能源科技创新,推广应用节能技术和设备,提高电网智能化水平,提升电力输送和分配效率,降低能源消耗水平,夯实经济发展硬件支撑。
2024年全社会用电量的增长及供需结构的优化是我国经济持续向好、向绿、向新的积极信号。需抓住这一契机,采取有效措施强化“软硬”环境,持续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推动产业升级、扩大消费需求、优化能源供应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全面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光明日报》(2025年01月27日 02版)
首先是速度更快了。5.5G时代,消费者、家庭宽带和办公园区的网络体验将从1Gbps提升到10Gbps。对普通消费者而言,这意味着今后有可能在5.5G的环境下流畅地看超高清直播、实时上传3D影片与空间视频等需要大量数据的媒体类型。
近日,驻日本大使吴江浩接受日本知名财经刊物《财界》杂志专访,重点介绍中国经济形势和光明前景,并就中日关系及有关问题阐明立场。专访内容如下:
中国经济的底气来自于多个方面。一是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既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二是有超大规模市场,中国人口达14亿,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未来十几年将达到8亿人,消费需求广阔且增长潜力巨大。三是有配套完整的产业体系,中国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2022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30%,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对中国经济保持强劲内生动力发挥重要作用。四是有大量高素质劳动力。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向“人才红利”提升,人才资源总量、研发人员总数均居全球首位,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每年1000多万大学生走入社会,这些都是中国发展的独特优势。五是绿色转型卓有成效,中国过去10年以年均3%的能源消耗增速支持了6.6%的经济增长,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绿色经济”已不是赔钱经济,而已成为新的增长源。六是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企业数增加至约40万家,独角兽企业数量居世界第二,2023年全年发明专利授权量92.1万件。综合上述因素,我们对中国经济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