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20新澳历史查询结果24年宁夏“海鲜”产量超1830吨 居西北第一
中新社银川1月13日电 (记者 李佩珊)记者13日从宁夏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4年,宁夏青蟹、斑节对虾、香鱼等“海鲜”产量达1838吨,位居西北第一,水产苗种数量占西北地区比重达42%,成为西北五省区水产品品种最丰富、单产最高的渔业主产区。
宁夏的盐渍化耕地约249万亩,占全区耕地面积的13%,如何进行盐碱地治理和利用,是长期困扰当地的难题。近些年,宁夏通过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推广“海鱼陆养”,不仅在西北内陆生产出“海鲜”,还探索出一条“以渔治碱”的可行路径。
据宁夏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林栋介绍,利用内陆盐碱水模拟海水环境,宁夏已成功实现大黄鱼“海鱼陆养”,开创内陆地区养殖“海鲜”的先河。
“类似的科技创新案例还包括首次在盐碱水培育螺旋藻、丰年虫等高附加值产品,展现了宁夏农业科技创新的无限可能。”林栋表示,这些案例在提高盐碱土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的同时,还改善了盐碱地生态,形成具有宁夏特色的优质水产品品牌,让贫瘠的盐碱地培育出越来越多美味“海鲜”。
在宁夏,科技赋能“三农”发展和“六特+N”产业高质量发展还表现在方方面面。2024年,宁夏粮食播种面积1041.3万亩、总产量385.9万吨,粮食生产实现“二十一连丰”。宁夏自主培育的“宁春4号”小麦、“宁粳43号”大米分获全国粮油博览会“十大名优产品”称号。同时,宁夏还联合北京首农建成运行中国(宁夏)良种牛繁育中心,双羔滩羊新品系通过了中国农业部门鉴定,滩羊两年三产比例达到80%以上。(完)
三是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中日两国取得今天的经济发展,经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体系功不可没。中国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倡导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坚持高质量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持续推进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积极参与和引领区域一体化进程。希望中日两国作为主要经济体,共同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打造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经贸投资规则体系,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推动世界经济进一步复苏发展。
吴江浩: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外资企业有进有出是正常现象。确实有部分外企退出中国,但没有出现所谓“逃离潮”。过去几年,受新冠疫情、地缘政治、贸易保护主义等多重因素影响,全球跨国投资出现普遍性下滑趋势。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统计,2023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额减少18%,主要外资流入目的地都出现较大幅度下滑,像印度减少47%,东盟减少16%。与之相比,外国投资者对华投资热情并未减退,依然坚定看好中国发展前景。2023年中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3766家,同比增长39.7%。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339.1亿元人民币,引资规模仅次于2021年、2022年,处于历史第三高。同时,中国引资结构持续优化,高技术产业引资占比达到37.4%。
至2月29日收盘,上证综指涨1.94%,报3015.17点;科创50指数涨4.68%,报807.71点;深证成指涨3.13%,报9330.44点;创业板指涨3.32%,报1807.03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