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2月14日电 (记者 孙自法)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最新发表一篇粒子物理学论文称,研究人员提出了证据,检测到迄今发现的最高能宇宙中微子,其能量估计比此前检测到的任何中微子高约30倍。

这一粒子物理学研究重要结果由欧洲立方千米中微子望远镜(KM3NeT)合作项目报告,项目团队认为,这些粒子来自银河系之外,但其准确来源尚不明确。

该论文介绍,中微子是一种基本粒子,极少与物质中的亚原子成分(如质子和中子)发生相互作用。因此,宇宙中微子很难检测,需要使用数千台高灵敏度“相机”,将它们嵌入如冰和水这样的大型透明物质。当高能中微子在探测器附近发生相互作用,它们会产生带电粒子,发出光辐射。

在本项研究中发挥关键作用的立方千米中微子望远镜,由两个搜寻此类信号的探测器ARCA和ORCA组成,分别位于意大利西西里岛、法国普罗旺斯附近的地中海底3450米和2450米深处。

立方千米中微子望远镜合作项目在建设期间分析了其数据:2023年2月13日,ARCA探测器发现了一个高能缪子的信号。研究者估计,这一粒子能量在约120拍电子伏(PeV,1 PeV是十千万亿电子伏)。他们提出,产生这个缪子的中微子能量甚至更高,约220拍电子伏。考虑到探测器的深度和缪子几乎水平的方向,研究者总结认为这个中微子极可能来自宇宙。

项目团队随后进一步确定了12个可能的耀变体(活跃星系的明亮核心),它们与中微子的预估行进方向一致,但还不能明确其中任何一个是这一中微子的天体物理来源。

在此次发表的论文中,项目团队还提出了一种可能,即这种中微子可能会是所谓“宇生”中微子,来自宇宙射线和宇宙微波背景光子的相互作用。(完)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