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天津4月19日电 (杨子炀 周亚强)2025年的春天,渤海之滨涌动着奋进的春潮。天津市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4194.30亿元,同比增长5.8%,高于全国0.4个百分点。这份浸润着创新活力与改革锐气的成绩单,与天津《政府工作报告》中“十项行动”的丰硕成果交相辉映,更与2025年“制造业立市”“新质生产力培育”的战略部署同频共振,展现出天津经济在转型升级中破茧成蝶的蓬勃生机。

重大项目建设“春潮涌动”,一季度天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7%。围绕科技和产业创新、先进制造业等重点领域,天津在年初面向社会集中发布1129个、总投资2.02万亿元的市级重点项目清单,推动667个、总投资1.36万亿元的续建项目全面复工和168个、总投资1748.25亿元的新项目接续开工。

在滨海新区,中石化120万吨/年乙烯项目已投产,带动千亿级下游产业发展;西青区,天津吉诺工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新基地成功落地,加码工业智能赛道;武清区,清润博水下作业机器人项目顺利开工,壮大智能科技产业版图……值得注意的是,今年1—2月份,天津规模以上民营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22.6%,快于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5.7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发展势头持续向好,市场活力不断增强。

2025年2月25日,在天津港环球滚装码头,4000余辆中国国产品牌商品车陆续装船发往海外,这是近年来天津港单船中国国产品牌出口商品车最多的一次,车辆涵盖燃油车、新能源车等多款车型。(无人机照片)记者 佟郁 摄

数字印证着创新裂变的澎湃动能。一季度,天津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7%,其中装备制造业增速达10.5%。走进天津港,一季度批量制造的100余套大型光伏钢结构平台,应用于山东东营海上光伏项目后每年可发电17.8亿千瓦时;天津敏实汽车零部件数字工厂内,在建的智能化生产线预计产值提高100%,利润提高300%;天津中科智能技术研究院研发的“海燕”水下机器人突破海外技术壁垒,实现深海勘探装备国产替代......“天津制造”向“天津智造”的转型轨迹愈发清晰。

数据的跃升也印证着结构的优化:汽车产量增长27.5%,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产量分别增长34.7%和33.1%。天津成立17个产业链创新联合体,企业牵头、大学科研院所支撑、终端用户共同参与,贯通“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场景搭建—产业培育”全过程。通过集群化布局、创新驱动和区域协同,已形成“传统产业升级+新兴动能崛起”的双轮驱动格局。

渤海之滨,创新浪潮奔涌。一季度天津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长18.1%,较去年全年提升14.1个百分点;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31.9%,较去年全年提升10.3个百分点,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随着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天津中心落地,三地协同创新网络正为天津注入更强动能。

图为嘉宾在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的国家超算中心参观“天河”计算机。记者 佟郁 摄

国家超算天津中心“天河”系列超级计算机24小时不间断运算,每秒超百亿亿次计算能力支撑每天超2万项用户任务;南开大学团队实现片上光子毫米波雷达新突破;天津港C段智能化码头,数十台人工智能运输机器人正在全流程无人作业……这些创新场景,正是天津构建新质生产力发展格局的生动注脚。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色,最终要由民生温度来检验。一季度天津城镇新增就业8.61万人。天津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意愿调查最新数据显示,41.7%的应届高校毕业生将天津作为就业首选地。

在河西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年人们正享受着“15分钟服务圈”带来的助餐、医疗等服务;津南区绿色生态屏障内,市民在万亩林海中畅享春光;地铁11号线延伸段施工现场,建设者正为年内通车冲刺……这些民生图景背后,是财政支出七成以上投向民生领域的坚实保障。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8%,CPI同比持平,“米袋子”“菜篮子”量足价稳,见证着经济增长与民生福祉的深层耦合。

图为天津港智慧零碳码头。记者 佟郁 摄

渤海潮涌千帆竞,津门破浪正当时。当智能制造的齿轮咬合时代机遇,当科研攻关的火花照亮产业蓝图,天津手握创新密钥,以“海纳百川”之姿拥抱全球要素,正在这片春潮激荡的热土上,书写更多“春天的故事”。(完)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