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红果短剧“繁花电视剧25集免费观看胡歌搭台”共商共谋,助微短剧全方位提升
微短剧行业,正在凝聚更多向上向善、迈向精品化的力量。1月13日,红果短剧在北京举办了2025年精品微短剧产业发展交流会。会上,红果短剧宣布已与多家媒体和机构确定了多部精品微短剧的合作,并宣布将“果燃计划”升级为面向全行业的精品微短剧合作计划。爱奇艺高级副总裁杨海涛在会上宣布,将与红果短剧达成深度合作,启动IP联合开发、联合出品、成品内容授权等合作,共同推出更多精品微短剧。
近两年,微短剧以其时长短、制作快、风格题材灵活等特点,迅速成为一种非常流行且活跃的文化产品。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达到5.76亿人,占整体网民的52.4%。2024年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504亿元;预计到2027年,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将超过1000亿元。用户群体、市场规模和产业价值持续攀升之下,微短剧行业也陆续出现内容同质化、质量参差不齐、产业模式不够成熟等短板。规范微短剧行业发展,找到行业和产业的精品化发展路径,是用户、行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期待。
在此现实背景下,红果短剧举办的精品微短剧产业发展交流会,恰逢其时,意义深刻。以“果燃计划”再度升级为例,就是集合资源、迈向精品化的更大一步。“果燃计划”于2024年12月推出,通过“投资扶持”和“精品推广”双管齐下,助力优质短剧的创作和传播。时隔不到一月,再度升级计划,建立清晰的标准类目,面向全行业征集精品微短剧。这对于以免费模式为代表的红果短剧平台来说,意味着将在资金、补贴、流量资源和发展模式上投入更大。升级后的“果燃计划”,核心依旧是聚焦于精品微短剧内容,为广大观众群体提供更多选择的同时,也不断提高着微短剧的审核标准、审美标准。
此次交流会折射出的更大效用,在于凝合各方的精品力量。微短剧行业发展多年,此前被曝出一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野蛮生长阶段下的各自为战,缺乏较为统一的精品方向和指引。微短剧产业发展交流会上,红果短剧通过自身在行业中的引领作用,向合作各方释放政策和福利,协同影视行业资源、媒体资源与对微短剧有兴趣的其他行业资源,共同打造精品微短剧内容。爱奇艺最新宣布将与红果短剧达成深度合作,启动IP联合开发、联合出品、成品内容授权等合作,就是一个例证。这将有助于黏结各方力量,积极推动微短剧行业在制作水平、内容创新、商业模式等方面实现全方位的提升。
如今,不少市场中有品牌效应的影视公司也开始积极试水微短剧,甚至连长剧的专业团队和演技派演员,也纷纷下场拍摄微短剧,取得不错的口碑和成绩。如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秘书长、柠萌影视董事长苏晓在交流会上所肯定的,平台应把精品战略变成一个自觉的使命,积极引导和扶持制作方;长剧和短剧都有各自的优势,应互相学习,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红果短剧通过与这些专业影视行业资源的对接和牵手合作,为微短剧行业“植入”了成熟的资源和方法论,将助力精品微短剧的生产制作。当专业、成熟、资深的职业因子赋予微短剧,有利于进一步抬升微短剧行业的“天花板”,同时也为万千观众带来更好、更高质量的视听体验。
事实上,向微短剧要“精品”、微短剧自身走精品化路线,更在于行业自身的趋势和所承担的责任。如今,微短剧的影响力已经延伸到各领域。诸如文旅、科普、普法反诈等领域,微短剧都有所作为,也大有可为。例如,微短剧《重回永乐大典》主题就聚焦于古籍修复,而还原特殊年代革命先辈们家国情怀的《墙外桃花墙内血》,也入选了国家广电总局微短剧春节档推荐片单。据悉,红果短剧将与影视公司、政府机构等多方进行合作,启动普法微短剧等内容制作。这一系列最新举措表明,微短剧行业在持续走向精品的同时,也逐步折射出作品临摹社会现实、承担社会责任的一面,将推动行业进一步持续健康发展。
当前,微短剧行业已进入发展的转型升级期,迈入“2.0时代”。丰富多元、精彩精品,是微短剧行业不变的魅力。相信,在红果短剧和各方互通有无、通力协作之下,未来,精品微短剧将持续迭代,佳作频出,为用户群体谋福利,为行业产业谋发展,为网络视听文化事业做贡献。(文/宋凛)
生态环境部日前发布《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调查与观测技术规范》(下称《技术规范》),自11月1日起施行。本标准规定了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调查与观测的指标、技术要求和方法。《技术规范》从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环境质量、自然条件与灾害和人为活动等5个方面,综合“天空地”各种观测技术手段的特点和优势,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化的调查与观测技术体系。
3。坚持生态优先和低碳发展。推动重大生态环保改革举措优先在自贸试验区试点,指导支持自贸试验区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创建。鼓励自贸试验区内企业开展自愿碳减排,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实施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探索完善环保信用评价与修复机制,推进环保信用评价制度建设。深入探索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路径,支持建设绿色低碳生态园区。拓展“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应用场景,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对生态、大气、固废等环境管理的支撑,促进产业发展绿色转型。持续提升重点领域和行业环评管理效能,发挥环评制度源头预防效力。在大气环境容量偏低的区域,涉气重点行业落实好产能等量置换要求,着力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绿色产业结构。
这份民调的调查时间为10月24日到25日,由访员进行计算机辅助电话访问,完访人数1070位,样本代表性与加权采用“比例估计法”,调查范围是全台22个县市,年满20岁以上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