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挤在人海”到“躺进山海”——

轻松、舒适成为年轻人度假“新潮流”

近年来,每逢假日,当“人从众”的假日图景刷屏时,许多年轻人却悄然调转方向。他们放下攻略、远离“热榜”,在“冷门”小城、乡野村落甚至城市角落开启了一场场“反向花式旅行”。

从“挤在人海”到“躺进山海”,年轻人正在用行动让假期回归松弛本质。“反向花式旅行”背后折射出的,是年轻一代“在旅游过程中‘做减法’,在舒适体验度上‘做加法’”的消费新理念。轻松、舒适正在成为年轻人的度假“新潮流”。

“躺平旅行” 火热“出圈”

今年清明假期,在江苏省南京市工作的95后女青年马亦琳选择去福建省福州市游玩3天。但在出发前,除了预订机票和酒店,她什么准备都没有做。对马亦琳而言,这趟旅游的目标只有一个——好好休息。“平时工作已经够累了,实在没有力气去网红景点人挤人,也懒得做攻略。”马亦琳说。

这并不是马亦琳第一次到陌生的城市“躺平”。她告诉笔者,自己喜欢旅游,但精力并不旺盛。在多次出行后,她发现了最适合自己的旅游方式——去酒店“微度假”。“选一家合适的酒店,既能体验到不同的风景和美食,又不会累到自己,这才是休假的意义。”

如今,像马亦琳一样选择“躺平式旅行”的年轻人不在少数。“躺平式旅行”是一种形象的比喻,表示人们旅游心态轻松、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如不去挤网红景点,不再排队买网红小吃等。这种旅游没有路线上的严格限制,也没有时间上的紧张安排,有的只是平实、放松与闲适。

相比传统“看人头”“凑热闹”式的旅游,“躺平式旅游”更加平和、理性。不再追求“面子”而更注重“里子”,把体验度和舒适度放在首位,在旅游选择的方式上更加注重内心需求,不再刻意跟风与模仿。

厦门大学学生陈旺喜欢在周末节假日跟同学们周边游。他们的旅行从来不做规划,说走就走。陈旺说:“如果感觉最近比较累,我们就会商量着提前把这周作业做完,利用周末时间出去放松一下,自驾或是坐车都很随意。”

陈旺和她的朋友们将这种“躺平式旅行”定义为“人生试用装”:“就像化妆品的试用装、小样一样,这样轻松自在的旅行是我们人生的‘小样’。偶尔偏离正常的生活轨道去放空自己,可以让生活更舒适。”

“给旅行做减法,不为旅行赋予太多意义,会更容易享受旅行本身。”陈旺认为,“生活就需要张弛有度,如何规划旅行取决于你对旅行抱有什么样的目的。我们的目的就是放松,所以我们会睡到自然醒,把平常没有睡的觉都补回来,睡好了再去玩。享受当下才会更有动力、更有能量去面对未来。”

“宝藏”小城 别样惊喜

挖掘“人少景美”的“宝藏”小城,收获超高性价比的旅行体验,近年来令年轻人乐此不疲。

这些小城或藏着珍贵文化瑰宝,或蕴含千年历史传承,或得益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躲开人山人海,说不定在小城的某个角落就能邂逅别样的惊喜。

今年2月,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与马蜂窝联合召开了“旅游目的地发展创新研究合作及成果发布会”,会上发布旅游目的地系列研究成果——《中国魅力小城旅游研究报告》。中国旅游研究院专项调研表明,低线城市出游需求持续释放,2024年一季度中小城市客群占旅游预约总客群的27.7%,较2019年大幅增长。而来自马蜂窝大数据显示,2024年站内“小城”、“县城”等相关内容量较去年同期增长44.8%,区县旅游出行人数较去年同期增长76.4%,超500万用户在社区里分享、交流了相关旅行经验。

马蜂窝首席执行官陈罡表示,随着更多宝藏小城被发掘,小城旅游有望成为中国旅游市场的新增长点。在年轻游客的推动下,小城旅游不仅成为一种高性价比的旅行方式,更成为文化自信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不是热门城市去不起,而是小城更有性价比”。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张鹏指出,近年来县域文旅设施提级、完善服务也已形成趋势。从东北到西南,五星级、四星级酒店和高标准餐饮对县域旅游来说已是常态。县域旅游接待能力的提升,实打实地带来居住、游玩的体验升级,使游客愿意为高品质县域旅游买单的现象愈发普遍。

“如今,消费趋于多样化和个性化。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移动通讯和人工智能,年轻人实现了‘我的行程我做主’‘我的目的地我定义’。在马蜂窝等旅游社区的推动下,层出不穷的平替旅游、反向旅游、旅居康养等新生活方式,让一座又一座‘高性价比’的小众城市和‘宝藏’县城成为新旅游空间。从悦人到悦己,在个性需求和理性消费的推动下,一个小城旅游的时代到来了。”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说。

《中国魅力小城旅游研究报告》显示,当前90后已成为小城旅游的主力军,占比高达48.1%。人少、小众、高性价比、独特文化体验是影响他们小城目的地决策的几大首要考虑因素。值得关注的是,新一线城市在小城旅游客源地中表现突出,占比达36.8%。成都、杭州、重庆、天津、南京、武汉等新一线城市跻身客源地前十。

另据马蜂窝数据显示,2024年小城旅行人均消费2000元以下的人群占比超过68%,其中人均消费500元以下的占比达到25.3%。年轻游客不仅追求经济实惠,还注重小城的独特“标签”,如特色美食、千年古建、自然风光、民俗节庆等,这些元素构成了他们旅行体验的核心。

心灵之旅 美好感受

从“反向旅游”,再到“小镇热”、县域游的兴起,如今的年轻人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游览热门景点,而更倾向于避开人潮,寻找那些能够滋养心灵、提供真实生活体验的地方,把假期过成一场感受美好的心灵之旅。

今年初春,在贵州省兴义市的一座无名山顶上,晨曦初绽。旅游博主甄甄站在崖边,看云海如浪涛翻涌,金色的阳光从云隙间迸发,将整片天空染成琥珀色。身边几个昨夜刚结识的旅伴举着手机拍照,朝霞还在晨风中徐徐展开……这样的场景,对于甄甄而言早已不是单纯的风景,而是一次对人生和友谊的美好体验。

“当时我们三辆车、11个人,在山顶一起吃饭,一起赏景。虽然大家是第一次见面,却熟悉得像认识多年的老友。”甄甄说,当清晨的云海漫过山顶,所有人都默契地安静下来。“旭日初升的那一刻,大家在山顶上欢呼、奔跑、对着太阳拍照。那一刻我的心中溢满快乐——生活怎么能这么美好!”

“我觉得旅游就是不断丰富自身感受的过程。”甄甄对笔者说:“一段旅程总会结束,但那些温暖的瞬间,那些与新朋友共享的浪漫,早已刻进我的生命里,成为照亮前路的光。‘反向旅游’的行程让我明白,只要心怀勇气与热爱,下一段旅程,总会有新的故事等待书写。”

对于文旅内容创作者“乐天”而言,旅游是为了寻找自然而然的感动。2024年底,在云南省普洱市景迈山,原本为拍摄茶广告而来的乐天在路过一个布朗族古寨时停下脚步。夕阳西下,阳光洒在小路两旁的芭蕉叶上,显得格外柔和。“我看见一位奶奶抱着孩子坐在寨口,就过去和她打了个招呼。”乐天说:“奶奶用带着乡音的普通话慢慢说,‘我是布朗族’。说完后甜甜一笑。那个瞬间被我记录下来,它一下治愈了我。从奶奶的笑容里,我可以感受到一种发自内心的幸福感,这种幸福感深深打动了我。”

乐天说,反向旅游从来不是地理意义上的“逆人流”:“旅行可以是在河边支起的一顶天幕,可以是一次与非遗匠人的掌心相触,也可以是在陌生村寨里一位老人笑声带来的一瞬间感动。”

今年清明节假期,在湖北读书的大三学生小雨,在黑龙江省开启一场“不设限”的旅行。她与朋友利用假期错峰北上时,行囊里只装着两张单程票。“我们甚至没订酒店、没规划路线。”小雨对笔者说:“这就是一场一路向北的即兴奔赴。”

抵达齐齐哈尔市后,小雨和同伴租了车,带着“走到哪算哪”的打算默契启程。原计划从漠河经根河、海拉尔返回齐齐哈尔,却在接近漠河时遭遇大雪。“当时雪下得特别大,路上有薄冰,我很担心路况不好。”小雨对笔者说。但很快,小雨就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路两边白雪皑皑,雪花迎面扑来,那种感觉非常震撼,我觉得自己很幸运,能遇到这样的美景。”车队在漫天飞雪中数次停靠,众人下车踏雪,任由雪花落在身上。小雨很兴奋,这是在南方长大的她从未见过的美景。

这次“不设限”的东北之旅,让小雨对旅行有了新的认识。她说,过去的出行总会预设“必须完成的清单”,而这次在东北的“即兴冒险”,却让她在风雪中体验到与自然对话的纯粹。当车辆在大雪中缓慢前行时,她不再焦虑于“是否按时抵达”,而是专注于车轮碾过雪地的声响;当放弃拍摄星空的计划后,她在漠河市区散步,突然发现“旅行的意义,在于取悦自己,而不是取悦旅行”。

“‘反向旅行’不是刻意追逐小众,而是遵从本心,选择一种让自己舒服的旅行方式,以开放的姿态拥抱未知。”小雨说:“有人喜欢住在舒适的酒店,享受设施和服务;有人喜欢去热门景区,感受热闹的氛围;而我,喜欢在自然中旅行,寻找宁静和真实。”(杨俊峰 林嘉凯)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