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合肥4月1日电 (吴兰 张淑凡)调整造血干细胞移植时间,可减少40%至65%术后急性并发症发生率,还能显著提升血液恶性肿瘤等疾病患者长期生存率。该项研究成果3月31日晚间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Cell)。
这一突破性成果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占成教授团队、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内科朱小玉主任医师团队取得。研究团队从人体生理功能受昼夜节律调控这一新视角切入,首次揭示通过调整造血干细胞移植时间,能大幅降低患者术后产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风险。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愈血液恶性肿瘤等血液疾病的重要方式之一,但异基因供者移植物中的免疫细胞可能会与受者身体组织产生反应,引发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这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常见并发症,也是引起移植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研究团队结合动物实验结果与临床数据分析,精准锁定大脑节律中枢与免疫微环境在其中的核心作用机制,首次揭示了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干细胞输注时间与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之间的关联。这一发现为临床预防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开辟了一条崭新路径,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价值,并进一步提示药物研发时评估相关药物疗效,应注意移植节律时间这一关键因素。
基于这一发现成果,研究团队启动两项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旨在进一步验证移植时间优化策略的临床效果,有望为临床指南的修订提供关键依据。(完)
发表评论
2024-05-31 18:36:38回复
2024-05-31 18:40:01回复
2024-05-31 18:43:35回复
2024-05-31 18:46:53回复
2024-05-31 18:49:33回复
2024-05-31 18:50:06回复
2024-05-31 18:52:52回复
2024-05-31 18:53:27回复
🤔(思考表情)
2024-05-31 18:54:05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