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2025地方澳门图库资料大全开债开闸,2万亿化债先行
湖北、青岛发债,拉开了2025年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序幕。
2025年地方政府“借钱”已经启动,资金用于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以推动经济运行稳定在合理区间。
根据中国债券信息网,1月13日,湖北和青岛分别发行了约639亿元和39亿元地方政府债券,成为今年首批发债的地方。这也正式拉开了今年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序幕。
13日,天津、安徽、河北、海南、湖南五地披露发债信息,将在1月20日合计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约1050亿元。1月14日河南披露发债信息,计划在21日发行约353亿元地方政府债券。而目前不少省份披露的一季度发债规模已经超过1万亿元。
接受第一财经采访的专家预计,一季度地方债发行规模有望超过2万亿元,发行节奏将快于去年同期,这笔资金则主要投向市政和产业园、交通、社会事业、棚户区改造等领域重大项目,或用于偿还旧债,将有助于扩大有效投资稳经济,防范债务风险。
与2024年相比,2025年地方债发行时间提前了四天。湖北和青岛率先发债,两者都将部分资金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延续去年底以来的化债节奏。
青岛13日发行的10年期约39亿元再融资专项债券,全部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最终票面利率为1.67%。湖北13日发行的约639亿元地方政府债券中,约451亿元为再融资专项债券,也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另外约188亿元则为新增专项债券,投向重大项目建设。
天津、海南也计划20日发行约405亿元和50亿元再融资专项债券,河南计划21日发行约353亿元再融资专项债券,均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
为了支持地方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去年11月全国人大批准的新增6万亿元地方政府再融资专项债券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其中2024年、2025年和2026年各发行2万亿元。其中2024年的2万亿元化债额度地方仅用1个多月时间,在去年12月18日完成发行。根据前述信息,2025年用于化债的2万亿元额度也正式启动发行。
财政部预算司司长王建凡近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上述隐性债务置换政策“松绑减负”的效果已逐步显现。各地置换债务平均成本普遍降低2个百分点以上,有的地方还超过2.5个百分点,还本付息的压力大幅度减轻。有的地方优先置换即将到期的公开市场债券和“非标”、涉众债务,区域金融环境显著改善。
根据财政部估算,考虑隐性债务和法定政府债务之间的利差,仅上述6万亿元化债额度,预计可累计节约利息支出约4000亿元。此次12万亿元(含上述6万亿元)化债“组合拳”预计五年内累计节约利息6000亿元。
王建凡表示,置换政策的实施给地方腾挪出更多支持内需的空间,地方资金链条进一步畅通,可以更大力度支持投资和消费、科技创新等,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和结构调整,增强发展后劲。下一步财政部持续加大对地方化债的指导力度,加强债券资金全流程、全链条监管,确保合规使用。坚定不移严防新增隐性债务,推动隐性债务“清仓见底”。
除了化债之外,部分省份还发行了新增政府债券尤其是专项债券,投入重大项目,以稳投资、补短板、促消费,助推经济平稳运行。
上述湖北发行的共计七期188亿元新增专项债券,资金投向149个重大项目,涉及市政和产业园、交通、医疗、棚户区改造、社会事业等领域。
安徽、河北、海南、湖南也将发行新增债券,募集资金用于重大项目建设。
关于地方密集发行2025年新增债券,专家认为,这意味着财政部已经提前下达了部分2025年新增债务限额。按照全国人大授权,提前下达额度不得超过当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的60%。因此,按2024年4.62万亿元新增债务限额测算,2025年提前下达的额度可能不超过2.77万亿元,市场普遍预计2025年提前下达限额超2万亿元。(作者:陈益刊)
吴江浩:中国是一个超大经济体,看中国经济应着眼纵深视野、进行全景观察,客观整体把握当下之形与长远之势。几十年来的实践表明,用传统西方经济学的理论难以解释中国的巨大发展。就当前和未来而言,盯着一些短期、微观数据,继续用西方经典模型分析判断中国经济,仍将是不准确的。2023年中国经济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总体回升向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2%,依然是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国家。正如习近平主席讲到的,前行路上,有风有雨是常态。尽管我们在经济运行中还面临一些困难和内外挑战,但中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远多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
我们将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这些领域都具有高成长性和强赋能性,将培育打造一批万亿元级新支柱产业和产业集群,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这些领域同时也完全可以成为中日经贸合作的新亮点和增长点。希望中日双方加强科技创新合作,共同培育新质生产力,为两国各自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以来,载人航天工程全线密切协同,先后圆满完成2次货运飞船补给、2次载人飞船发射和2次飞船返回任务,航天员乘组接续飞天圆梦、长期安全驻留,已安排在轨实施150余个空间科学研究与应用项目,涉及空间生命科学与人体研究、微重力物理和空间新技术等领域,取得了多项国际领先的应用与技术成果,空间站的综合效益正不断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