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今晚已开特马 开奖结果北部都会区建设,打开香港发展新天地
“北部都会区的地理位置不但可以为香港发展提供大量土地,还可以把产业发展带到新的高度。”在香港北部都会区统筹办事处主任丘卓恒看来,这片土地可以让香港与大湾区内地城市相关产业更好互动,“为香港带来更大的发展活力”。
在香港由治及兴的发展大势下,北部都会区亮丽的前景吸引了众多目光。目前已有85家企业与香港特区政府签署《支持及参与北部都会区发展意向书》,35家企业签署参与北都开发项目协议32份,涉及金额超千亿港元。
未来新引擎
占香港总面积约1/3的北部都会区,包括元朗区和北区两个地方行政区,天水围、元朗及粉岭/上水等已发展成熟的新市镇及其相邻乡郊地区,并有6个处于不同规划及建设阶段的新发展区和发展枢纽。根据香港特区政府2023年公布的《北部都会区行动纲领》,这块毗邻深圳的区域,将是香港未来20年城市建设和人口增长最活跃的地区。
去年10月,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年度施政报告中就明确表示,北部都会区是香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特区政府会在保持公共财政稳健的前提下,提速推进都会区内与经济及房屋发展相关的工程,完成上述建设计划后将“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助力吸纳人才、留住人才落地生根,并提升市民生活质量,惠民生、添幸福”。
在中国社科院台港澳法研究中心主任支振锋看来,香港发展一直面临着空间不足、资源约束的难题,同时其核心区距深圳、广州等大湾区其他支点城市太远,从物理空间上限制了香港的发展潜力和融入大湾区建设的深度。推进北部都会区建设,展现了香港进一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为香港发展注入新动力的决心。
“在未来5年,北部都会区将有约6万个住宅单位完工,并将推出新的创新科技用地。再过5年,新的住宅单位再增加15万个,提供超过1000万平方米的楼面面积作不同经济用途。”李家超强调,北部都会区拥有广阔的土地和明确的产业定位,将为各行各业提供优质商机。
都会新景观
“香港商界看到一张非常全面的发展蓝图。”在实地考察了解北部都会区整体规划和现场建设情况后,香港信和集团副主席黄永光说,“北部都会区的发展潜力巨大,集团对此充满信心,对香港经济充满信心,将全力支持。”
从设立“对接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专班”到规划以“产业带动,基建先行”为主轴,再到去年10月李家超在施政报告中提出,特区政府将就新田科技城首阶段基础工程寻求拨款,争取自2026年至2027年起陆续推出约20公顷新创科用地。经过不断调整与谋划,如今的北部都会区正按下发展“加速键”。
支振锋分析,北部都会区着力发展高端专业服务和物流枢纽,着力打造创新科技地带,着力建设口岸商贸及产业区,着力构建蓝绿康乐旅游生态圈,这些方面的建设将助力香港城市能级的提升。“北部都会区对推动香港的创科产业、建设区域教育枢纽、促进深港融合发展,以至改善港人的居住条件均有重要作用,值得社会各界同心支持。”全国港澳研究会成员陈志豪说。
在他们看来,北部都会区的规划愿景非常清晰,那就是媲美以国际金融中心为标志的维港都会区,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都会区,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并营造一个“城市与乡郊结合、发展与保育并存”的独特都会景观。
融入新机遇
总面积约3.89平方公里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在深圳河两侧以“一河两岸”“一区两园”的理念构建,是香港北部都会区与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的天然交汇点。“河套为港深两地科研机构和企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合作机会,特别是在政策创新、人才流动以及科研项目落地方面具备独特优势。”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董事局主席李惠光表示。
在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岛各界联合会常务副理事长叶建明看来,作为国家“十四五”规划下的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之一,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地理位置优越,“是香港融入大湾区的桥头堡。”以河套为代表的北部都会区发展,将促进香港与其他大湾区城市更紧密的经济合作和互联互通,把握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带来的重要机遇,同时也为整个大湾区的发展提供新焦点,注入新动力。
支振锋认为,北部都会区建设将大大提升香港与广深在科技和产业上的衔接、协作,从而使香港与广深在地理上“更亲近”,产业结合上“更紧密”,发展协同上更有力。开发北部都会区,成为香港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关键一步。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谢来风表示,作为香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本地抓手”,北部都会区建成后,将形成更高效的深港发展轴,推进大湾区跨境合作和一体化发展进程,重塑粤港澳大湾区创新体系。(本报记者 任成琦)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自2023年12月21日圆满完成首次出舱活动以来,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先后完成了机械臂操作在轨训练、全系统压力应急演练、载荷出舱、实验机柜调试和第二次出舱活动准备等工作,空间生命科学与人体研究、空间微重力物理、空间天文与地球科学、空间新技术与应用等空间科学实(试)验项目扎实稳步推进。
吴江浩:你所提到的相关人员是因为在华搞间谍活动,违反中国法律而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需要强调的是,只要在中国从事正常商务和交流活动,不非法染指和获取涉密信息,就不会有任何问题。一些媒体渲染在中国出去散个步、跟朋友喝个咖啡、旅行拍个照都会被拘押,这完全不符合事实。近年来,在华日本公民类似的案件屡有发生,其中不少人曾长期投身中日交流合作,并在两国社会有一定影响力,我们不希望这些人被唆使在华从事违法活动,他们在自身领域可发挥的作用远大于获取所谓“情报”。总而言之,中方将继续大力倡导和支持两国民间交流与合作,这一点不会有任何变化。个别人的违法行为与正常的交流合作完全是两回事,不应混为一谈。针对在华间谍活动,中方将继续依法严肃处理。
中国经济的底气来自于多个方面。一是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既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二是有超大规模市场,中国人口达14亿,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未来十几年将达到8亿人,消费需求广阔且增长潜力巨大。三是有配套完整的产业体系,中国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2022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30%,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对中国经济保持强劲内生动力发挥重要作用。四是有大量高素质劳动力。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向“人才红利”提升,人才资源总量、研发人员总数均居全球首位,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每年1000多万大学生走入社会,这些都是中国发展的独特优势。五是绿色转型卓有成效,中国过去10年以年均3%的能源消耗增速支持了6.6%的经济增长,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绿色经济”已不是赔钱经济,而已成为新的增长源。六是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企业数增加至约40万家,独角兽企业数量居世界第二,2023年全年发明专利授权量92.1万件。综合上述因素,我们对中国经济充满信心。